智慧父母

是分享还是剥夺?

  • 发布时间:2019-11-13
  • |
  • 作者:衡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

是分享还是剥夺?
                    ——谈o-3岁宝宝的分享教育

    某日,见一位奶奶手中拿着孙子吃酌各种水果,牵着孙子走在小区的路上,这时来了一位熟人(也牵着孩子)。奶奶当着孙子的面,拿了伤水果给邵位小明友。此时,孙子大哭大闹,非要奶奶要回水果,奶奶陷入尴尬中……这是分享,还是剥夺?


    日常生活中,一般家庭中有个不言而喻的规则——好吃的、好用的,宝宝优先。也许这个规则,千万个家庭都有,千万个父母都在这么做着;所有的父母都有一个期望——宝宝具有爱心,最起码能爱自己的家人。
    可是在宝宝成长的某一天,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突然发现:宝宝手中的东西不愿意给同伴,甚至不愿意给父母和爷爷奶奶等。这时,你可能会很纳闷:我家的宝宝怎么这个样?对呀!宝宝怎么变成这个样儿?是宝宝的天性,还是父母培育的结果?如果说是天性的话,爸爸妈妈可能还有点儿心理安慰:但如果说是后者的话,可能没有人会相信这个结论。
    但事实是:宝宝的这一行为正是长期以来父母培育的结果。宝宝吝啬也好,慷慨也好,无一不与父母的养育有关。科学合理的分享教育,能培养宝宝的分享观念和行为,反之,宝宝可能会滋生自私和吝啬的品性。
    年轻父母在对宝宝进行分享教育寸,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让宝宝主动分享,别把剥夺当分享
    生活中,常见父母或爷爷奶奶把宝宝手中的物品强制性地分给其他小朋友,结果是:宝宝又哭又闹,自己很是尴尬。这不是分享教育,而是剥夺。
    真正的分享行为是,宝宝自己主动、心甘情愿把物品分给其他人。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从不知道自己是谁到能认识自己、从不知道自己物品的所有者到认识到自己的物品属于自己,这些都是宝宝的莫大进步。比如,在宝宝6个月之前,甚至更早些时候,成人随意把宝宝手中的东西拿给其他小朋友,宝宝可能没有什么强烈反应,慢慢地,宝宝就会用哭声来表示抗议。这不说明宝宝的吝啬,而说明宝宝有了初步的“我的”概念,这是可喜的进步。当宝宝建立起了“我的”概念后,成人强制性地夺取宝宝对物品的支配权,是剥夺行为,不利于宝宝分享观念和行为的发展,恰恰可能起到反面作用。
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自己拥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
    为宝宝提供分享的机会
    宝宝的分享行为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尤其是要有大量学习分享的机会。像上文提到的,家庭中好吃的、好用的,宝宝优先;宝宝把好吃的分给父母时,一般父母总会说:宝宝吃,我不要。诸如此类行为都剥夺了宝宝学习分享的机会。
    给宝宝提供学习分享的机会主要有以下方式:
    一是父母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分享行为作为宝宝效仿的榜样;
    二是对于宝宝的主动分享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如当宝宝把自己的东西给自己或他人时,要真诚地接纳并表示感谢;
    三是激发宝宝主动把物品分给自己或其他人;
    四是给宝宝多买些可以和他人在一起玩的玩具,如小球等。根据宝宝的年龄循序渐进任何一种违背宝宝发展特征的教育都是无效的。
    3岁前宝宝喜好游戏、喜欢各种小动物、行为具有情绪性和易变性等等。因而,在进行分享教育时,多以游戏的方式,多用引导性、充满情感性的语言引发宝宝的分享行为,效果可能会更佳。爸妈常可以说:“宝宝,鸡宝宝饿了,能把饼干送点儿给它吃吗?”“宝宝,妈妈也很想玩这个汽车,能给妈妈玩一会儿吗?”另外,还可以边说儿歌边让宝宝分享物品,如“小饼干手中拿,你一口,我一口,啊呜啊呜乐哈哈。”

    循序渐进是指从和宝宝做分享游戏逐步过渡到真正的分享行为。
    1岁前,多和宝宝做分享游戏,练习分享技能、培养分享意识。具体做法是:当宝宝到了7、8个月左右,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手的抓握动作发展较好时,可反复做“把某物抓起送给某人”的游戏,这一游戏不仅可以让宝宝练习分享技能、养成分享意识,而且可以锻炼宝宝的抓握能力,培养宝宝的记忆、理解、运动能力等。1岁后,可以让宝宝学习真正的分享,即把自己的物品分给家人或其他人。先学会分给爸爸妈妈,然后学会分给熟悉的同伴,再逐渐过渡到不熟悉的人。
    让宝宝体验分享的快乐
    分享后的快乐体验可以促进宝宝分享行为的再次出现,反之,则会消减宝宝的分享行为。
    让宝宝体验到分享快乐的妙方有:
    一、当宝宝出现分享行为时,根据宝宝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表扬、或爱抚;
    二、让宝宝学会从受者的愉悦中感受到自己分享的价值,获得内在奖励;
    三、给宝宝做一个富有童趣的分享记录表,爸妈和宝宝共同记录下宝宝的分享行为,定期汇总,让宝宝体验到分享成就感。
    尊重宝宝的选择
    宝宝有权选择可供分享的物品和分享对象。有些时候,宝宝对自己的某件物品可能特别心爱,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这是正常现象,不能强求;有些时候,宝宝愿意把某件物品分给某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这也无可厚非。

——衡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闵巧摘自《幼儿教育导读》200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