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
现代妈妈教子故事:不要只做家长
一直以来,我们崇尚并遵循着狭隘的“时间堆积论”,认为家长只有多呆在孩子身边,投入所有精力,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然而,通过宋玉红和刘萍两个现代妈妈的教子故事,我们发现这并不一定正确
和孩子一起学习
妈妈:宋玉红,33岁,某保险公司管理人员
儿子:彭佳辰,9岁,曾获全国第七届故事大王邀请赛特等奖,与鞠萍联袂主持中国第七后{故事大王)晚会。
“机会”教育
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宋玉红非常忙,经常出差,根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和儿子在一起,“常常一个星期见不到儿子一面,”她笑笑说,“关键是抓住每个机会。”只要星期天有空,宋玉红就会征求儿子的意见,并让儿子安排一天的活动。如果儿子想到书店看看,母子俩就各买一本书,然后找个地方阅读。两个小时后,交换体会。此时,宋玉红便不失时机地告诉儿子:一份欢乐,讲述出来与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
有一次,和儿子上街,遇到一个背着孩子的年轻妇女行讨,儿子说:“好可怜,妈妈我们给她点钱吧。”宋玉红说:“宝宝,你这么说表示你有爱心,妈妈很高兴。但是,咱们的爱心也要表现得有意义,你看,她这么年轻,不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想不劳而获,咱们要是给她钱,不仅毫无意义,还会害了她。”
有次儿子获得了大奖,宋玉红告诉儿子:“妈妈欣赏你。”同时却说,“其实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好,有很多地方值得你学习,你要是和所有参赛小朋友都成了朋友,将是更大的收获。”
鼓励激发潜能
“生活在鼓励中的孩子,学会了自信。一个自信的孩子,他的潜能是无止境的。”
彭佳辰获得“故事大王”特等奖后,和鞠萍联袂主持晚会,他的表现获得了赵忠祥、姜昆等著名主持人的好评,他的自信,更是给晚会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在老师、同学、邻居眼里,彭佳辰一直是个“快乐自信的孩子”。地上了8个培训班,其中好几个是自己主动要求的,并“自信能学好”。宋玉红说,孩子的自信,来自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鼓励。
就儿子如今在语言艺术上取得的成绩来说,与最初和平时及时的鼓励分不开。
儿子两岁时,一天,绘声绘色地表演儿歌: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孙悟空……宋玉红立即表扬:“宝宝真行,继续努力,下次会更好。”
儿子在少年宫培训后,语言、书法、画画、钢琴、武术学习中每有进步,都会得到肯定。甚至,儿子帮助大人做了一件家务,在幼儿园帮助了一个小朋友等,妈妈都会微笑着鼓励。鼓励,让儿子越来越自信,而且求知欲旺盛,竟要妈妈教他学管理。
孩子最亲密的朋友
“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带来感受,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变化。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去观察去揣摩,并和他一起学习,不要只做“家长”。
有段时间,儿子看《神奇宝贝》着了迷,宋玉红很不明白。为了了解儿子的心理需求,她专门买了盘光碟来看,仔细琢磨。然后和儿子讲述,儿子欣喜不已。
儿子学电子琴、学画画……宋玉红都跟着一块儿学,互相鼓励。
宋玉红还买来许多心理学书籍研究,凡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开导他、引导他,妈妈在儿子心里,是最亲密的朋友。
如今,儿子有心事时,第一个想告诉的就是妈妈,因为“和妈妈有共同语言”。
像导游般为孩子选择景点
宋玉红认为教育不止是书本和家庭,还必须是立体和互动的,不能脱离社会。发现儿子的语言艺术天赋后,她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参加商业活动,做主持,做模特,接触社会。
去年“六一”儿童节,儿子一天主持了5场庆祝活动,从这个少年宫到那个少年宫,忙得不亦乐乎。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宋玉红和丈夫都会带儿子去旅游,每次必定带摄像机,让孩子介绍景点,写下体会,然后制作成光盘,保存起来。
每隔一段时间,宋玉红会让孩子和自己一块儿上班,一方面孩子能借此了解妈妈的工作,一方面了解社会。
“妈妈就像一个导游,为孩子选择景点,景点是否美丽,全靠孩子自己领会。”
别刻意望女成凤
妈妈:刘萍,36岁,居委会干部
女儿:吴梦柳,13岁,绘画作品曾获全国第二届“蒲公英奖”金奖,美术作品17次在国内国际大赛中获奖,并被选送到巴黎、日本参展。
不做蛮横妈妈
柳柳上幼儿园时,喜欢涂涂画画。刘萍就买来彩色笔、绘画纸,满足她的兴趣,画电视机、画杯子、画红色的大树……随心所欲。女儿画得如何,刘萍从不妄加评判,更不轻易否定,因为自己不懂。“对孩子来说,她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如果父母,尤其是妈妈,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和标准灌输给孩子,不仅会渐渐束缚和限制孩子的思维,还将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甚至引起自卑,影响孩子心理成长。”
让孩子明白责任
“天赋,就像高楼顶端的璀璨霓虹,必须承载于坚实牢固的楼体。”
柳柳学习画画一年后,参加了市少儿绘画比赛,获得三等奖。此后作品又被选送参加日本交流会。接连的荣誉,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同时,也让她骄傲起来。刘萍认识到,长期的自由发挥,孩子在创造性和领悟力上已有很大提高,绘画基础却有些薄弱。并且,艺术是无止境的。
她便引导孩子进行基础训练,学素描、线描。创作是没有模式的,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基础知识,则相对规范,因而枯燥、乏味。刚开始,刘萍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坐到柳柳身边,问清情况后,说:“柳柳,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一份责任,不同时期责任不同。现在,爸爸妈妈对社会有责任,对你有养育和培养的责任;你还未成年,你的责任就是学习。我们不会也不能为你设计未来,也不要求你一定要达到哪种高度,但一定要认真。如果你想在绘画方面有所发展,就必须得有扎实的基本功,必须得进行枯燥的学习。”
一个月后,柳柳尝试在课余进行木刻,作品“农家乐”从创作到完成,耗时4个月。
找准时机增压减压
当孩子专注于特长的发挥和学习时,难免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成绩。
柳柳读小学三年级时,一天,她一回到家就哭起来。手上拿着一张数学试卷,只考了70多分。刘萍仔细看了看试卷,从卷上出现的错误分析原因;告诉她平时哪些地方不够细心,哪些知识没弄懂;光是画画得好,还不够,还要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画画,能培养情趣、陶冶情操,而丰富的知识,能让人聪慧、愉悦。怎样分配时间,就得自己想力法。
2005年9月,柳柳考进了一家寄宿学校。紧张的学习、陌生的环境,使一向活泼的柳柳少言少语起来,成绩也开始下降。刘萍便找柳柳谈心,倾听女儿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及学校情况。她对女儿说,困难只是暂时的,谁也不可能保证时时站在高处;只有调整心态,积极、乐观,适应中学学习氛围,才能站起来。并告诉女儿,不必担心紧张的学习耽误了画画,一方面自己要想方设法挤出时间练习、创作,一方面寒暑假期间可以拜师学习。学习、绘画,是互相促进的,并不矛盾。
当年与柳柳同时学画画的孩子,如今只剩下几个在坚持。而柳柳不仅各科成绩良好,绘画也越来越有思想,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宣传画、招贴画绘制。
作为母亲,要在教育现实和孩子天赋之间寻找两全其美的途径,适时给孩子增压、减压。这是刘萍的深切体会。
——衡阳市少儿馆闵巧摘自《家庭与家教》2006.4第1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