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

阅读提示

  • 发布时间:2019-03-05
  • |
  • 作者:衡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

阅读提示:要让孩子成长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有用之人,需要为其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需要方方面面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要使他(她)在学校课堂上学习,接受大量文化知识,还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以做人的指导,德育教官是必不可少的。

用德育为孩子塑造完美的性格

    这些年来,青少年的道德伦理问题不仅令教育工作者担忧,也令广大青少年家长和社会各界担忧。有不少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不听劝告,动不动出走,旷课逃学,泡网吧打游戏,甚至结交社会不良青年,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轨道。做家长的心忧如焚,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许多家长对这个问题觉得挺好笑。总认为“我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呢!孩子是我生是我养,我从小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孩子的脾气、爱好,我一清二楚。”
    其实不一定。孩子到了青春期阶段,我们做家长的只发现孩子的电话多了,接触人广了,在外面活动时间长了。但是对孩子究竟和什么人来往,电话中聊些什么,在外面干些什么事等等问题并不清楚。家长们看不懂孩子们看的书,不感兴趣孩子们唱的歌,不懂孩子在电脑上的玩意儿,你看似每天都在关注着他的学习,操心着他的生活,其实你只了解表面,却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拉越大。    
    那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哪些方面;从何人手呢?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人际交往。孩子平时爱与哪些人来往接触,孩子的交际圈子主要是些什么人,孩子与网友聊些什么样的话题,    这些都应当基本清楚。要了解这些问题;除了在与孩子闲聊中得知外,还可以从老师、同学处了解。
    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在校的时间很长,他们的表现最能真实地反映思想道德与心理状态。但是有些家长往往因为工作忙,时间紧,或者怕听老师的“告状”,而不愿抽空到学校,结果对孩子的在校情况不了解。笔者就曾见到过一位学生家长到校参加家长会时,站在教学楼下,不知该上几楼。上前一问,他既不知儿子在哪个班,也不知儿子班主任姓什么,甚至连儿子是高一还是高二都不清楚。不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就不能将孩子在家与在校的表现综合起来分析,就容易对孩子产生片面的看法。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状态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的动力。青少年的心理具有易变、多变的不稳定特征,家长要善于观察分析,并学会引导孩子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2005年5月30日,青海省西宁市发生了一件家庭惨案:高三学生微儿在家中用观赏石砸昏了母亲,后又掐住母亲脖子,导致母亲死亡。对微儿这一暴力举动,他的亲戚、朋友、同学、老师都不敢相信,一个平时乖巧听话的孩子竟做出如此残暴的事来!后据调查,人们才知道,原来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微儿都考得不理想,对于一个以前成绩很好、多次获过奖学金的中学生来说,高考已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微儿的母亲上学时是个很拔尖的学生,她对孩子要求很严,儿子成绩下滑,本来思想压力就很大,她不仅没能给孩子一点安慰,还一再强调要求孩子必须考上大学。她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不了解孩子的脆弱心理,她不停的唠叨使微儿产生了把母亲打昏,拿上钱离家出走的念头,因手段失当造成人亡家破的悲剧。
    如果家长当时多和孩子沟通,懂得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和安慰,这样的家庭悲剧是不会发生的。
    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学会与孩子坐在一起,仔细听孩子倾诉,让孩子说心里话,了解孩子的苦恼,宽容孩子的缺点,取得孩子的信任。要知道孩子害怕家长的暴力,但并不信服家长的暴力;孩子可以利用家长的宠惯,但并不赏识家长的宠惯,孩子需要的是家长以平等地位与他们相处、以朋友姿态指导他们生活。

    当然,家长在积极了解孩子的同时,别忘了让孩子了解家长。家长应当抽出些时间与孩子一道打打球,听听音乐,看看电视,闲聊一会,主动与孩子接触交流,家长也不妨同孩子聊聊自己的快乐和苦恼,自己的工作和愿望,让孩子了解自己,这样更容易让孩子对你敞开心扉。

你会教育孩子吗?

    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才,但很多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特别是不懂得怎样管教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手段,结果却适得其反。
    2005年深秋的一天傍晚,在石家庄市一条宽阔的马路上行驶着一辆小货车,令人惊讶的是后面竟然拖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车子在不紧不慢地开,那个男孩跟着汽车气端吁吁地跑。孩子的手上捆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拴在汽车尾部。过往群众急忙拦下小货车,并打电话向“110”报了警。原来开车的中年男子是男孩的父亲,这个14岁的孩子正上初中,因迷恋网吧屡教不改,他父亲一气之下想出此招来处罚孩子。
    这种简单而过激的教育方法虽然少见,但家长对孩子实施体罚却是常见现象,甚至把孩子打伤打死的事也时有所闻。家长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可以理解,把孩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效果如何呢?有的孩子在家里经常遭受家长暴力殴打,便把这一套做法学了过来,在学校里殴打欺负别的同学,从别人的痛苦中,发泄自己被父母殴打时产生的压抑心情;有的同学被家长体罚后,对家中的父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失去对家的依恋和对父母的亲情,有的甚至以仇恨心理报复父母报复社会。2000年初在浙江金华发生的中学生徐力弑母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因为母亲衡量孩子的标准很单一,就是学习成绩,就是考上名牌大学!加之管教方法粗暴严厉,致使孩子一时失去理性,狂燥中拿起铁锤打死了母亲。

你想让孩子长大成为什么祥的人?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尺度把握不好,就会失之偏颇,走向极端。    
    家庭教育常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有的家长对学习不好不听话的孩子在粗暴管制下依然不见效果后,就会失去信心,甚至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另一个极端也是更多的,是对子女的溺爱与宠惯。家长一味地只要求孩子认真读书,取得好成绩,而不要求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许多家长公开表白,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依着孩子。孩子在家可以不做任何家务,只要看书学习就行了。这样宠惯孩子,只能导致孩子的自私与低能。
    去年夏季,在南京火车站前,一位父亲肩扛身背手提一大堆行李,送女儿来宁上大学,而女儿手上什么也没拿。因高温暑热,父亲低血糖病发作,突然一头晕倒在地,女儿却无动于衷,冷眼旁观过往行人七手八脚抢救其父,自己在一边显得若无其事。
    这种只会读书别的什么都不会,只知道读书别的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长大了有什么用?他们对父母都不知道关心,不知道为父母分挑担子,念完大学甚至读完研究生走上社会以后又有什么用?
    有些学习拔尖的学生,从不愿意参加集体括动,卫生值日逃跑,体育活动溜号,社会实践请假,家务劳动不会,生活能力低下,他们将来离开父母怎么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羽翼丰满?上海有一位研究生,单位公派他去德国学习实践一年,他找理由推辞了。第二年,单位又派他去德国学习实践,他又找种种理由推辞。后来人们才搞清,原来他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做任何家务,生活上完全依赖父母,怕出国后自己独自一个人生活不下去,因而对出国怀有强烈的恐惧心理。

我们该如何评价一个孩子的成长呢?

    在今天的环境里,人们对孩子的评价标准非常单一:只看学习成绩,其他方面都无所谓。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个好孩子。一位小学生在“母亲节”时根据老师的要求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不满地回了一句:“考试只考了60多分,还有脸说爱我呢!”结果弄得孩子十分难过。因为在妈妈眼中,考60多分就不是好孩子,爱妈妈首先要做一个学习好的孩子。
    我们的教育不是仅仅培养出冷漠而无能的考试机器或两脚书橱,而是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塑造孩子完美品格的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事,也是每一位家长的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才有德,那么就让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促进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衡阳市少儿馆闵巧摘自《好家长》2006.3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