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

误区篇

  • 发布时间:2018-10-26
  • |
  • 作者:衡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

误区篇

父母,千万别帮倒忙

    在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总是不遗余力、尽心尽力,却常常因认识不清而陷入误区,结果事与愿违。
误区一用外在条件刺激孩子学习
    王女士开服装店,给售货员定薪水时采取多劳多得的方式,卖得服装越多,收入越高。回家教育女儿,她也用这套办法。她经常对女儿谘:“作业做完,让你看动画片。”“考试第一,奖励你200元钱……”可女儿总是有办法偷偷看电视,学习成绩一直没有起色。
点评 :
    一个老心理学家住在一楼,门外经常有小孩扔瓶子玩,吵得他睡不着觉。一天,他对孩子们说,谁用瓶子砸到对面的一个脸盆,就给他一块钱。孩子们很踊跃。第二天,他说砸中一次只有0.5元,孩子们想想也不错,就接着玩。第三天砸中一次只有0.3元……最后砸中一次只有0 .1元,孩子们觉得很不划算,就再也不到他家门口玩了。
    同样道理,本来孩子对学习是有兴趣的,但家长的行为将孩子的内在兴趣转化成了外在刺激,并不断强化这些刺激,使孩子逐渐形成了为外在刺激而学习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被刺激次数的增多,孩子对这种刺激的反应自然越来越低,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效率也就
越来越低了。
误区二用时间衡量孩子学习
    刘师傅是个司机,每次回家看,到孩子在学习,他就满心欢喜,仿佛读书的不是儿子而是他自己.如果看到孩子在玩,心里就不舒服,觉得孩子不用功。
点评:
    很多家庭都有这种情形:孩子半个小时做完了作业,想出去玩,家长说不行,一个早上才做半小时的作业,再做10题。不一会儿,孩子又做完了,家长说再加写一篇文章。结果一个早上孩子都在做作业。第二天,作业量还是一样多,但孩子一个早上都在做作业,因为
他知道,即使早做完了也仍然不能玩,还会被多加作业量,不如慢慢做。
    学习不是搬砖头,不是说时间长了,总能多搬几块的。学习讲究的是效率。家长的这种做法,反映出家长自身缺乏“效率”观念,延长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却降低了学习效率,导致孩子养成拖拉的不良习惯。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学习者,是
不当的教育方式摧残了这种本能。
误区三孩子学得越多、开始得越早越好
    小刘的儿子1岁开始认字,3岁能够读报、背诗,5岁就能解答简单的算术题了,邻居们说他将来一定是北大、清华的料。上学后,儿子的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但小刘并不满足,还请老师为儿子补习。到了中学,儿子经常迟到早退,成绩一落千丈,最后连一所普通大学都没考上。
点评:
    有人曾做过实验,将一对双胞胎婴儿中的一个挑出来,训练他爬楼梯。结果发现,这个先学爬楼梯的婴儿不过先会爬了几天,另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照样也会爬楼梯,二者在智力和体能上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见,人有其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一样。花费时间和金钱,为孩子的教育提前推波助澜,并不能真正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不少孩子在接受学校课堂教育前,已经在课外接触过这些知识了,认为学校学的东西是炒冷饭,索然无味,一致到家实际上,他们却又一知半解家长的这种“善意”,使孩子吃上了教育的“夹生饭”,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还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情绪,时孩子的成长不利。
误区四别人会的我的好也要学会
    佳佳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平时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外,父母亲还让她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周一、周三晚上学习奥数;周二、周五参加英语培训;周六上午学钢琴;周日学画画……一次英语课上,妈妈从窗外看到女儿困得趴在桌上睡着了,非常心痛.但一想到女儿生长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只能狠心坚持。
点评:
    家长希望儿女成龙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在接受不适合的教育时,孩子在心理上普遍趋向于被动和应付,并不能真正理解或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这会导致孩子在学习时表现出焦虑、退缩、畏惧等情绪。学习效率很低,非但不经济,有时还会导致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做事磨蹭等不良习惯。

——衡阳市不少儿馆闵巧摘处自《家庭教育导读》2006.21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