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智障教育中的运用

  • 发布时间:2020-04-16
  • |
  • 作者:网管员
  • |
  • 阅读次数:

生话教育(Education of life)是1922年陶行知针对当时的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个观点:
    1、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
    2、社会即学校。自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来看,社会是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本文主要探讨在智障教育中如何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思想与智障教育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而我国智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智力落后儿童妥善处理和应付个人和家庭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语言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发展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机能、矫正身心缺陷;发展智力落后儿章的职业能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二者都强调“为生活而教育”。
    (二)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根据“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污重要教学原则是—“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而智障教育的教学原则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景性原则。它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环境中创造出情景,而且也要求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教育活动。因此,二者都强调“用生活来教育”。
    (三)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做合一”也蕴含了陶行知的教学过程论—“行是知之始,知足行之成”观点。他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小孩子起初必定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尝过甘草接着吃黄连,那么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智障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智障儿章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己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即“实践一认识一实践”。二者都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儿童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再进行科学、正确的运用。
    由此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和智障教育二者紧密相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思想基石。而运用生活教育思想于智障教育之中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二、生活教育思想在智障教育中的运用
    (一)从“生活即教育”谈课后教师的反思
    “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是: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智障儿章的教育以生活学习为主线,除了课堂上传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外扩更应注重生活中的隐性教育,体现情景教学原则。所以,作为一名特校教师,下课以后的行为反思对智障儿童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教师仍然要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常常对学生和自己的行为或者将要做的行为进行反思:“我的学生这样做对吗?应该怎样做才更合理?”“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接纳我?”
    前不久,我在校园里看见几个学生在一棵榕树下玩“挖沙”游戏。走进一看,天哪,“愚公移山”的作用可真不小,他们居然用巴掌大小的塑料铲挖了一个像脸盆那么大的地洞,树根己经依稀可见。看到这个情景,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会认为“这是课外(间)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天性”,有的认为“这样做会破坏植物、破坏校园坏境”。这时,我们应该对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首先,反思学生的行为。“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喜欢发掘新的事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他们。但是,破坏树木是不良的行为。这时,我们要继续思考“他们应该怎样做才更合理?”
    其次,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将要做的行为。“我应不应该制止学  生?”“我应陕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接纳我的意见?”在不挫败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你可以对他们说:“你们喜不喜欢在这棵树下玩?”“如果树没有了土,没有了根,它就会死掉。这样,你们以后就再也不能来这玩了。”你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沙滩上玩沙或指导他们给树木施放肥料土,在树旁拔杂草。
    生活教育无处不在,教师的反思也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生活。让我们在做的同时也不断思考、不断反思,这样才会有不断的进步。
    (二)从“社会即学校”谈家庭教育的加强
    陶行知把学校比喻为远离生活的“鸟笼”,把脱离生活的教育,称为“鸟笼式的教育”,认为“学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须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
    “这好比笼子里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寂寞,搬来一两个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着好玩”,“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陶行知强调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开放给学生,把鸟儿放到天空中去。结合智障教育,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虽然树枝不能解决鸟儿的孤寂,但是梦有”总比“没有”强。如何有效地解决智障学生的社会教育问题,除了多组织智障儿童外出学习、体验生活外,更有效、更可取的就是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
    作为学校,应该定期办家长学校,增加家长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充分利用接送时间,用心地与家长沟通:认真填写《家长联系册》,并布置适当的家庭教学任务;作为学生的父母,他们应该正视孩子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距,克服“溺爱”和“漠不关心”两种极端的思想,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孩子到公园里去体验大自然,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刚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我也碰到过《家长联系册》怎么样被带回去又怎么样被带回来的情况,家长留言栏里没有任何建议或留言。起初也挺气愤,于是我鼓起勇气,忐忑地到家长那问个究竟,却得到了令人释怀而又隐隐作痛的答案—有的是因为不识字:有的就是没有看。令人释怀的原因就是有的家长没有留言并不是因为《家长联系册》写得不够好或者不关心自己的孩子;令我感到隐隐作痛的原因就是有部分学生太缺乏家庭的关心了。对于这种情况,前一种可以多进行口语沟通;后一种除了坚持书面沟通外,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厌其烦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只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我们的学生才能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才能真正地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
    我们的智障教育,就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独立飞翔,尽可能地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社会中去!
    (三)从“教学做合一”谈校本教材的实施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强调在亲自“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首先,“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他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提到“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活用。”
    目前,国内很多智障学校都在研制校本课程,同时也开发了部分校本教材。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较大,所以在使用校本教材时都存在着“一本教材不能兼顾全体学生”的弊端。毋庸置疑,在一定领域开发校本教材有利于我们的教师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我们的校本教材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它仅仅给教师们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图片、教学内容、作业练习,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全过程。我们与其说“用书”,不如说“做书”。教师要亲历身行,不仅要“劳力”,而且要“劳心”,钻研教材,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将简单的练习多样化。教材在老师手中应该是“活”的,而非“死”的。例如,中重度智障儿章学习动物“狗”,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内容,但是根掘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将它分解成不同种类的狗,如:哈巴狗、卷毛狗等等;也可以转化成不同的操作练习—根据动物的声音来判断它是什么动物?根据动物的影子来判断它是什么动物?根据动物的习性来判断它是什么动物?
    “用书如用刀,不快便须磨。”所以,每位教师在使用校本教材的时候都应该们心自问一下—我今天有没有“磨刀”?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要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我们的智障教育紧密结合,以便更好地为特殊教育服务。

——衡阳市少儿馆闵巧摘自《现代特殊教育》2005.78第10—11页